“六一”兒童節(jié)悄然來臨,許多學校都組織小朋友開展了一些豐富多彩的趣味活動,絕大部分家長也抽出空來,和孩子們度過一個愉快的節(jié)日。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到老。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家人,家庭是孩子最溫馨的港灣。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最好的滋養(yǎng),也是最好的教育。陪伴孩子,不僅要陪好他們度過一個快樂的節(jié)日,更重要的是平日里盡可能減少應酬,少看會兒手機,擠出更多的時間靜下心來陪伴,感受他們的感受,思考他們的思考,與孩子共同體會成長中的快樂和困惑。
兒童的心靈天生敏感。在更多的玩具、美食、名牌衣服和陪伴中間,其實孩子成長的路上,最貴重的禮物是陪伴。美國教育家莎莉·路易斯在《喚醒孩子的才華》中寫道:“兩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學習能力傾向測試上得高分。智商、社會條件、經(jīng)濟地位都不及一個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孩子都經(jīng)常與父母一起吃晚飯。”父母的日常陪伴,不但能讓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打下高智商、高情商的基礎(chǔ),更能因融洽的親子關(guān)系讓教育“入腦入心”?!疤詺馍倌辍薄ⅰ皢栴}兒童”的產(chǎn)生,大多和“缺少父母陪伴”有關(guān)?,F(xiàn)實當中,一些人往往誤解了孩子,要么把孩子托付給老人或老師,要么給他們很多零花錢或物質(zhì)上的禮物,卻忽略或忘記了把“陪伴”這一精神禮物送給孩子。
每一個父母都望子成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總是焦慮擇校、分數(shù)和孩子在校的表現(xiàn),寧愿舍近求遠,或花重金請人培訓,卻很少焦慮平日里如何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其實,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雖然給不了孩子屬于他的未來,但可努力守護孩子當下能得到的幸福。而不必焦慮、盲從和攀比,更不必以加班加點犧牲陪伴孩子的時間來換取金錢,讓孩子陷入五花八門的培訓或毫無親情的托管,丟失最純真的幸福。
多陪陪孩子,是一種理念、一種態(tài)度,也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shù)。既不能“身在曹營心在漢”,也不能以“家長作風”自居,更不能“潮漲潮落”、乍有乍無。要多些平等交流,少些高高在上;多些心靈陪伴、思想陪伴和精神陪伴,少一些包辦、強加和操控。要融入兒童的內(nèi)心“望聞問切”,把脈孩子所需所盼所求,并“量體裁衣”,在身體力行、共同參與、雙向交流中,潤物無聲地傳遞正確思想、價值觀念和人生經(jīng)驗,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得啟發(fā)、受教育。
光陰不可留,兒童成長不可逆。不僅是兒童節(jié),更多地是在平日里,廣大父母都要走出酒席牌桌和網(wǎng)絡叢林,與孩子一道放慢腳步,共同沐浴成長中的陽光。
點擊以下鏈接查看作者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