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智遠的第0114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那么壞脾氣就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原本一個人非常高興的去公司上班,結果因為他的上級領導昨天晚上和對象吵了一架,他到公司后剛好因為一件小事而撞到了上級的槍口上,“上級領導就把他罵了一頓”。此君瞬間心情非常的不好,但是又無處發(fā)泄,結果晚上10點回到家中看媳婦兒還沒有做飯,就跟老婆吵了一架,老婆看兒子這么晚還在玩iPad,一生氣就把iPad給摔了。
兒子委屈無處發(fā)泄,剛好看到貓蹲在他的腳下伸懶腰,孩子心里想你倒是優(yōu)哉游哉的,結果就“踢了貓一下”,貓受到驚嚇一下子從窗戶上竄了出去。
貓竄到街上剛好有一輛大卡車過來,司機趕緊避讓,結果撞到了旁邊一個騎著三輪車的老人,老人摔倒的同時,車子撞翻飛到了隔壁賣水果的小攤位上,攤位上的“櫻桃”全被壓碎了。這件故事未必是真實的,但“踢貓效應”卻是社會的一種常態(tài)連鎖反應,多數人因為心情不好而無力處理當下事情的時候,便會采取發(fā)泄的方式。因為“爭吵不過”,而發(fā)泄的對象又不能是比自己厲害的“人物”,所以只能選擇對弱小的下級群體,或者社會地位低于自己的人下手,這在社會就像“多諾骨牌般”的由上往下傳播。
心情是可以“傳遞”的。
人的心情對傳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一個好(壞)的情緒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別人的決策和行為。如果一個人只知道喋喋不休的抱怨,那么整個人都會充滿怨氣,與這樣的人交往,自然就會在無形之中被對方感染,并且會感到非常的無力,沒有人想面對負面的情緒,好的情緒才會使人感到快樂。H先生在一家教育公司負責市場部,早上9點在一個客戶交流群中,突然有個客戶冒出來了一句:“你們都沒有人通知的么,馬上要上課了還要到處讓我找工作人員?別的平臺都是直接推送的提醒,這個課程體驗真差,我也是這個平臺的客戶之一,我一直在群中觀察著,她不停的發(fā)泄。其實我很想出來說一句:“大早上的,你沒有課程顧問么,直接給人家私信不就行了,還在大群中說”,后來想想我忍住了,倒不如私信問問其中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吧?我私信他:“他一頓埋怨說,為了今天早上聽課,趕得匆匆忙忙,害得我去吃早餐牛奶撒了一身”。
他這樣的一句話我大概了解了,“這是因為牛奶灑了一身引起的連鎖反應,才把火氣聚集到了課程上面”。我趕緊安慰他有沒有被燙到,把衣服處理下,聽課不行到時候找老師“把音頻發(fā)你下也不遲”。他這才慢慢的泄下了火氣,說“不要緊”,謝謝關心。這時候我看課程老師也在群里回復了他:“早上因為小程序的升級”,可能大家就沒有收到通知。不過我們的上課時間都是固定的,技術原因在排查,我看可能有別的不太清楚,這樣,今天課程結束后我把筆記和PPT發(fā)到群里,不懂的你們可以隨時問我。
多數事情的發(fā)生都會影響“人的情緒”而不是事情本身。如果調整不好自身情緒,可能就傳遞給別人,相對來說,一個人的絕大多數負面情緒,時刻映射著他“處理事情的態(tài)度”與心態(tài),一件小事就能爆炸的人,一定要遠離。在日常工作中因為壓力過大,每個人都有不好情緒的時候,我也經常因為KPI或者組織某個成員不能達到理想效果而發(fā)怒。
曾經有一個我“非常佩服的領導”,有一次他告訴了我那段話之后,讓我徹底的發(fā)生了改變。
他說:曹操在當年打仗的時候,因為赤壁的失敗讓眾多兵力損失慘重,眾多將士都提不起狀態(tài)來,當時訓斥另外三個大將說:
“不要憤怒,憤怒會降低你的智慧,也不要恨敵人,因為仇恨會使你降低判斷的能力,與其恨自己的敵人,不如拿他來為我所用。
你在處理問題時,本質遇到問題找不到答案的核心原因只有兩個,一是能力不足,二是沒有找到合適方案,如果因為沒有合適的方案而“大聲抱怨或者發(fā)怒”,就會讓團隊起到“連鎖反應”。
你要有這樣的心理:“我就是事情的終結者,不要讓它就此延伸下去”,能力不足就解決能力問題,多多學習,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案就主動去探討,在成年人的眼里,“發(fā)火就是無能的一種表現?!?/span>
我經過有效的反思,確實吸取了教訓,在后期的工作中在也沒有出現過“團隊成員因為某件事情沒有做好而大發(fā)雷霆,反之會思考自身有沒有做到位”,是引導有誤,還是方法不對。
下屬正是因為“能力不夠”才只能在那個階段,而作為領導就是應該比下屬想的多一些,當他們有困惑的時候幫助他們尋找答案,當他們發(fā)脾氣的時候,冷靜下來分析原因才是正確的方向。
我也見到很多這樣的領導,因為下屬沒有做好就“甩鍋”,說出來很傷心的話,比如:“我要你來干嘛的,你解決不了去想辦法啊,和我反饋有什么用”,其實這對團隊發(fā)展,個人領導樹立威信起到反面的“踢貓效應”。
最后不僅僅問題可能沒有解決,自己在團隊中的威望也沒有了,同時還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無能”的領導,不值得追隨,只能靠短期手段做到那個職位,沒有長期讓人信服的能力。
“我就是問題的終結者”,本質就是從我開始,不要讓“踢貓反應”延伸下去,一個人要為自己負責起來,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只要你努力想盡一切辦法,就能夠找到答案。
如果你只想著推卸責任,不僅影響問題解決的進度,還會影響你的發(fā)展和未來,問題和心情一樣都是可以傳遞的,從自己手中交出去的東西希望它是正面的,而不是“負面的”。
“踢貓效應”心理學。
踢貓效應當中的“踢貓”不算是比喻,在生活很場景中對寵物下手的人比比皆是,這種情況也不是用一句“有病”就能概括的。其中部分原因是別人帶來的,當然也可能是自己對“某件事不能解決”無能的反擊表現。踢貓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帶來負面效果,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發(fā)現,許多人在受到批評后不能冷靜下來想想為什么會受到批評,而是心里不舒服,總想找人發(fā)泄怨氣。本質是一種“不能接受批評,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錯誤的一種表現”,受到批評心情不好可以理解,但是批評后產生踢貓效應就應該認真反思。在大腦當中,每個人的情緒都擁有信號功能和組織功能,正面情緒會被傳染,負面情緒會被傳染是一個道理。對于多數人來說,愉快的刺激通常來自于外部影響,而不愉快的刺激是內外兼有。比如因為心理落差過大,對某些事物產生的疲倦,厭惡等都可以讓人隨時隨地的不高興。負面的情緒相對于正面而言,緊張度比較高一些,經過大量的實驗證明,不愉快和緊張的強度越高,往往對一個人認知層面的干擾性就越大,這就是市場上我們經常聽到的:“不要在情緒激昂的時候做決定”。
在比如,沖動是分為等級的,一般,中等,特強,當一個人接到表層事物帶來的沖擊,大腦信號的保護機制反應為“預防狀態(tài)”,可能不予理會甚至回應。但一旦到達了特強的高度,那么保護機制從預防狀態(tài)就會變?yōu)?strong>“攻擊狀態(tài)”,這時攻擊如果不成功,便會充滿著“怨氣”,因為多數人都是“好勝心強”,好勝會驅動你再次發(fā)出攻擊信號。當我們情緒變壞的時候,對手頭工作的操作就會造成影響,從而心中積攢的“壓力也就會倍增”,當壓力超過心理界限的時候,就容易“爆發(fā)”,向外發(fā)泄。
在潛意識中,假設我們沒有自我的干預,多數人是會不自覺的向比自己“弱勢”的群體發(fā)泄,這也是人類進化的過程,因為早在原始時代,猩猩為了謀生,也會像更低級的貓狗攻擊,這是食物鏈形態(tài)的影響。“踢貓效應”,中醫(yī)角度認為,怒傷肝,氣大傷身,一個人憤怒的時候心跳就會加快,從而導致血壓上升,面紅耳赤,引發(fā)高血壓,冠心病等,借用社會上流行的一句話叫做:“都是被你氣的”。
當然“外界的釋壓”,也會引發(fā)更多的不良情緒,憤怒時,情緒處在激動的狀態(tài),可能就會出現其他連鎖反應,比如“剛愎自用”,這些都會使事情朝更嚴重的方向發(fā)展。
而且也會影響人際關系的和諧,所有的人際關系本質都是交互和平等性的,你如果對別人施加壓力,反之別人也會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如果一個人沒有能力,軟弱還不向上就只能一味的像生活去妥協,然后生活會用最殘酷的方式告訴你,弱小的時候壞人總是最多的。因為自己的軟弱,別人就可以一眼看到你窘迫,這些窘迫出賣者自己的弱小,它就會被利用,被無形的放大,從而成為別人娛樂的對象。馬太效應告訴我們,當你弱的時候,氣場也會變的很弱,別人也會看你不順眼,曾經知乎上我看到某個大V的問題,當弱小變強大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在影視劇里面,主角沒有任何實力的時候,就像一只老鼠,人人喊打,人人想踩你一腳,因為沒有任何的成本,不踩白不踩,欺負了還能看到你的絕望,要知道欺軟怕硬是人的本能。”生活中對你友善的人只有兩種:一是和你平級的人,二是比你弱小的人。農村是最可以反映社會現狀的了,當弱的時候,親戚可能都會瞧不起你,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會被粘上這種弱小的勢能”。弱小的人就會對你“客客氣氣”,因為他們擔心你會踩他,這也讓多數人懂得了“只有強大自己,才有選擇的權利,才有被別人重視的資格,你才能做出最有力最有尊嚴的反擊“。在社交層面,弱小的人往往不夠自信,別人從而也會對你不信任,往往從“他人對自己不滿”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經常會被別人誤解。一般是缺乏某種勇氣,選擇猶豫不決,面對別人不同的意見不敢反駁,動搖自己的想法,個性不夠鮮明,不喜歡與人爭執(zhí)等,同時喜歡迎合他人,強烈渴望別人認可。個人認為弱小的人比“強大的人”內心會更敏感,因為弱小的人考慮問題總比強大的人要麻煩,他會覺得會不會的得罪人,這么做對嗎?典型不自信。他們常常懷疑自己,由于對自己的不信任,會導致缺乏精神的支撐,所以常常尋求別人肯定支撐自己,一步一步勢能也就沒有了,別人就更不愿意關注你的感受了。在社會金字塔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弱者”,避免“踢貓效應”發(fā)生在自己身上,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強大與自信的問題”,強大自己的本質不是為了反擊“踢貓”效應,而是要成為“問題的終結者”。同時“踢貓效應”也會產生壞情緒傳染,大多數人的心理疾病往往是從不良情緒,失去心理平衡產生的。如果長期在壞情緒中,身心健康也都會受到影響,因此,不管是弱者,還是強者,我們都應該“正視問題”的發(fā)生,而不是靠情緒去解決一切。
如何解決“踢貓效應”。
很多人看到這里會認為,我“控制情緒”不就可以解決“踢貓效應”了么?顯然這樣的理解是有誤的,要知道如果你沒有意識反抗,反之別人會把你當成弱者一樣對待。解決“踢貓效應”,不是讓你不控制情緒,而是要學會適當的“管理情緒”,人乃七情六欲的高級動物,管理好情緒有效的釋放也是一種“必備技能”。我干嘛要受別人的氣,本來已經很不容易了,很多人都是直接踢回去,我更建議您如果被踢,可以進行反擊,但是要找到“反擊的理由”,而非是無理由的大吵大鬧。其次你要意識到,踢不回去可以選擇去發(fā)泄,凡事別傷害了無辜,發(fā)泄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讓自己冷靜三分鐘”,“下樓抽根煙”,“去空曠的地方跑一圈”,“晚上回家看會兒電視”。這些都是可以解決短時間“情緒化”的方式,如果湊巧選擇了比自己弱勢的朋友,那么這意味著你就成了“負面情緒的傳播者”。在生活中,我也看到有一部分人常常把負面情緒發(fā)泄到家人身上,其實這更是愚蠢的行為,當然我也有過這種情況,這樣直接會影響到自己的家庭生活和諧。我們在社會上,最重要的一課就是“情緒的釋放與管理”,簡稱之為情商鍛煉,你能夠意識到負面情緒向你靠近的時候,能夠阻擋它的侵襲,這就突破了第一個階段。
除此以外,如果自己能夠臨危不懼,坐懷不亂,有能力控制負面情緒的蔓延,阻止身邊那些因負面情緒而工作無法進行的人,那么已經達到了第二個階段。最后,如果你能夠向小太陽一樣,每天制造者各種正能量,并讓其傳播,那么此時我相信你也能成為公司領導或者和同事的關系更加融洽,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要這樣。一個人絕大多數的負面情緒本質是來自于對“事情的解決和處理的方式”,為什么這么說?你要知道工作中,事情就是事情,個人就是個人,你要把“事情和人拆開”。不能因為一個人的事情沒做好,你就diss他人品不行,所以我們對于所發(fā)生的事情和這個人內心狀態(tài)的解釋是直接影響到個人情緒的核心因素。
比如:一個朋友找你幫忙,然后和你約好在餐廳3點鐘集合,當你過去后開始點餐完畢,結果看了看手表已經3點半了他還沒來,和他打電話手機和微信都不回復。這時,如果理解為此人沒有誠信,不靠譜,沒有時間觀念,不尊重你,那么可能自己就會有負面情緒的發(fā)生,甚至于“結賬走人的想法,下次再也不會和他約會”。那么如果你換一個角度思考,他可能是在路上堵車了,或許突然遇到什么突發(fā)事情,所以沒有看到你的訊息,不然他不會莫名的遲到的,況且還是別人約的你。
那么這個時候,我們產生的負面情緒就會等到別人來了之后,他會給你一個合理的解釋而破解當中的“耽擱”,這樣在最后的結果導向是正向的,而不是自責。
工作中的負面情緒一般是來自于“遇到的問題”沒有得到合理的處理,其次就是溝通層面的不順暢,當遇到這兩方面時,不妨讓自己“慢一下”,可能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一般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即使是大事情的發(fā)生自己瞬間無法接受,那也同樣需要“冷靜下來”在做決定。
“問題”才是生活的本質。
生活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決定我們能夠向上爬多高也取決于“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量”,當你看開了會發(fā)現,一個人從出生到逝去,都在忙著處理各種不同的問題。
這些問題的交織,讓我們面對不同的人生道路,一生不是由一個臺階組成的,而是多個臺階不斷的累積,不要認為過了當下的階段就會好起來,可能還會有更大的問題要挑戰(zhàn)。假設一個公司沒有了問題,那個公司可能也就離“解散不遠了”,公司的成立為的就是發(fā)現行業(yè)當中的某個痛點,不斷的解決痛點,創(chuàng)造機會,突然發(fā)現不了痛點,證明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你與對象之間發(fā)現沒有了“爭吵”,也許生活就多了平淡,無趣。甚至你可能會想到是不是他不喜歡你了,連爭吵的必要都沒有了?適當的爭吵代表“感情”的遞增,公司層面問題的解決促進的是“社會的發(fā)展”,同事之間的問題,說明磨合的作用很重要,一件事情自己搞不定需要別人幫忙,這叫協助。如果人沒有了問題,那和動物還有什么區(qū)別呢?不想思考,不想動,慢慢等待的便是“退化”。一生的問題從來都是不間斷的,挺過了一個問題收獲的是成長,就會又遇到了一個更大的坎,不斷的循環(huán),你總是在解決問題,升華著自己,不斷循環(huán)。所以眼前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中,我們要做的就是必須大步前進,實現完整的自我,獲得心靈的獨立,尊重自我的個性和愿望。成家立業(yè)生活并不是滿足他人的愿望,而是放下自我,攜手心靈的伴侶一起解決問題,享受快樂。在問題的遇到和解決中,你不要去抱怨,因為結果是自己想要的,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承擔責任,要明確問題,即便是做錯了,也不應該對身邊的人“發(fā)火”。常把我本,不應該,后悔怪在嘴邊,就要小心“心理認知的失調”,即覺得都是別人錯了,不在自己,也不要像個“怨婦”一樣的抱怨,因為它會感染。負面的情緒人人都是有的,心態(tài)很重要,當遇到問題解決不了想發(fā)火的時候,你要明白處理心情比處理事情更加的重要。壞情緒產生之后,要想清楚是什么原因產生的,悲傷憤怒還是“焦慮”,然后去思考下為什么產生,如何緩解并控制很重要。每一次負面情緒的爆發(fā),都會傷害身邊的人,讓人身心疲憊,若想真的走向更高的臺階,就要從解決自己的負面情緒開始,不怕有情緒,就怕“覺察太遲”而又管不住。首當其沖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換個角度理解別人的困難和錯誤”,不要輕易的把負面情緒爆發(fā)出來,讓周圍的人可以輕松的和你相處。其次對待所有的事物,你要擁有“積極的心態(tài)”,當同事抱怨的時候,你應該主動的去勸阻他,而非“火上澆油”。再者就是提高自身修養(yǎng)和素質,“修身養(yǎng)性”就是通過培養(yǎng)平和的個性來提高自身素質,從而可以“面臨任何困難和突發(fā)事件能夠冷靜處理”的從容氣度,把外部憤怒,不滿,職責的殺傷力降低到最低。最后,找到正確舒緩壓力釋放情緒的渠道,人不是神仙,總有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這個時候怎么辦?適當的找到親朋好友去傾訴,尋求正確的指導,也可以把精力轉移在某項運動上面,比如旅游,健身等。有人喜歡借酒消愁,其實這種做法在有人陪伴的情況下可以適當運用,但是要注意,不要傷身,本來是為了解決問題的,結果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問題就得不償失了。俗話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被人認可和接受對自己的未來也是很有幫助的。關于幸會社:
互聯網社群服務品牌,匯聚成長的力量,已經有830人+找到組織,社群注重于“交流””對接”“異業(yè)合作”,覆蓋職業(yè)包含媒體記者,運營,市場公關,品牌營銷等,職場年輕人的充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