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歌的燦爛晚霞”——漫議李商隱《無題》《錦瑟》等詩篇
李商隱是晚唐著名詩人,他一生經(jīng)歷了唐憲宗(李純)、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六個朝代。這段時期歷史上稱作晚唐。一度空前繁盛的唐王朝,到這時也是每況愈下,瀕臨土崩瓦解的地步。
一方面自從唐德宗(李適)頒布“兩稅法”以來,唐初的均田制遭到了嚴(yán)重破壞,土地兼并越來越厲害,農(nóng)村一派凋弊景象,農(nóng)民與地主階級矛盾日趨激化,席卷唐末的農(nóng)民大起義——黃巢起義,此時雖還沒有發(fā)生,但已在醞釀之中。
另一方面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也是矛盾重重,危機四伏,諸如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quán),朋黨爭斗等問題,都是唐王朝無法根除的心腹大患。這就是李商隱所處的時代特點。在上述這些矛盾中,對李商隱一生影響最大的是牛、李黨爭——指當(dāng)時朝廷里兩個政治集團爭權(quán)奪利而進行的斗爭。
這兩個政治集團:一個以牛僧儒為代表,歷史上稱作牛黨,另一個以李德裕為代表,歷史上稱作李黨。這兩個派別為爭權(quán)奪利,明爭暗斗,前后一共綿延了四十年之久。李商隱在唐文宗大和三年(829),他17歲時受天平軍節(jié)度使令狐楚的賞識,以白衣身份受聘于該府任幕僚,一直到開誠二年(837)先后共8年時間。令狐楚是牛黨要人,地位顯赫,唐憲宗時曾做過宰相。令狐楚及兒子令狐醄,對李商隱都不錯。先看《無題》。李商隱后來之所以能考中進士,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了令狐醄的推薦。開誠二年令狐楚去世,李商隱為了應(yīng)敷生機,不得不另找出入,于是他到了涇源節(jié)度使王茂元幕府做事,得到了王茂元的賞識,并且娶了王的小女兒為妻,成了王的東床快婿。王茂元當(dāng)時被認(rèn)為是李德裕的黨徒。李商隱原在令狐門下,現(xiàn)轉(zhuǎn)投王茂元,牛黨認(rèn)為是忘恩、背叛,這就觸犯了牛黨的戒律,因此牛黨對李商隱耿耿于懷,千方百計進行報復(fù)。開誠三年李商隱應(yīng)考“博學(xué)鴻辭科”,本已被錄取了,但因牛黨中一位權(quán)要人物從中作梗,復(fù)審時李被除名。這次意外打擊,對李商隱振動很大。他對朋黨斗爭深深感到厭惡、感到恐懼。寫詩表明自己不愿介入這一斗爭的心計。然而牛黨并未因此放他過門,而對一再排擠、打壓,使其一生處在職位低卑、宦途失意之中。
可以說是主要受了牛李黨爭的牽累。李商隱的政治理想、政治才能無法實現(xiàn),被埋沒在朋黨傾軋的漩渦中。盡管如此,卻無法掩埋李商隱的文學(xué)才華。李商隱在當(dāng)時不僅以善寫駢文聞名于世,而且更以他那風(fēng)格鮮明的詩歌創(chuàng)作成為晚唐詩壇最有成就的詩家。有人曾把李商隱比作“唐代詩歌的燦爛晚霞”。李商隱一生共寫了六百多首詩,其中政治詩的比重約占六分之一,約一百多首。晚唐的一些政治斗爭和社會問題、歷史事件,在李商隱這些政治詩里大都有所反映。這些詩歌是我們評價李商隱詩歌成就的主要依據(jù)。然而李商隱之所以在中國詩歌史上享有如此盛名,主要原因卻不在于此,而在于他寫了不少的“無題詩”。
所謂無題詩,也就是沒有題目的詩。詩歌沒有題目,在我國詩歌史上早已有之。如《詩經(jīng)三百篇》中就有沒有題目的。《古詩十九首》也有沒有題目的。但這些詩無題,是由于當(dāng)時人們還無意于給詩歌立名,因為那時還不是文學(xué)的自覺時代。而李商隱的無題詩,則是有意以無題向讀者宣布的,是他不愿意給這些詩歌起題目。
李商隱為什么要以“無題”來命名呢?
一是因為他對于一些愛情生活由于受周圍環(huán)境的限制,難以向世人明白說出。如“昨夜星辰昨夜風(fēng)”這首詩,無法說。
二是由于李商隱對牛、李黨爭心懷恐懼,他有時對一些政治事件、社會問題,有想法,有感嘆,但也不敢直接明說,往往借男女愛情婉轉(zhuǎn)表達。為避嫌疑,連題目也不寫。三是唐詩從中唐開始,隨著封建社會走下坡路,人們的生活內(nèi)容、觀念、思維方式、審美心態(tài)都發(fā)生一系列變化,作為它們的外在物物化形態(tài)之一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分化出兩種傾向:一種理性化傾向,即以詩言理敘事;另一種是俗化傾向,則側(cè)重于傾訴個人情緒,描寫瑣碎的日常小事。李商隱詩歌當(dāng)屬這后一種。由于以上三個原因,使得李商隱這些無題詩,旨意朦朧,而容易解錯。而人們對于某一首詩的理解和認(rèn)識,往往分歧不一。同時由于李商隱的這些無題詩,大多寫的情意纏綿,文采華美,藝術(shù)上非常精巧成熟。所以人們雖然對它的主旨不甚明了,但卻仍然吟誦不絕。這真是個有趣而又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現(xiàn)象。
從今天研究水平和我們掌握的情況來看,李商隱的無題詩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純粹描寫愛情生活的,如“昨夜星辰昨夜風(fēng)”;
(二)因為確實有寄托,如《錦瑟》;
(三)還有一類介乎二者之間,可能是寫愛情,也可能是借愛情寄托其他思想的。我們還難以一時貿(mào)然下結(jié)論,如“相見時難別亦難”等。
請看《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fēng),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yīng)官去:走馬蘭臺類轉(zhuǎn)蓬?!?/span>
這是一首愛情詩,詩人所懷想的女子據(jù)說是李商隱的丈人王茂元的某個姬妾。因而有人指責(zé)李商隱這首詩太輕薄,有傷大雅。這里我們沒有必要對這一問題作過多的糾纏。也有的說是寫與一位尼姑有關(guān)的愛情故事。我們盡可以在普遍意義上把它當(dāng)成一首愛情詩來閱讀和欣賞。
詩的開頭兩句“昨夜星辰昨夜風(fēng),畫樓西畔桂堂東”,作者十分含蓄、簡練地寫出了昨天與今天,現(xiàn)實與回憶兩種不同情景:昨天夜晚詩人和情人相會,滿天星斗,清風(fēng)拂面,一對情侶,攜手并肩,竊竊私語,互相訴說著心中的愛情。此情此景使詩人心醉神迷,經(jīng)久難忘。然而這一切都是昨天的事,都已成了過去。今天,依然是滿天星斗,依然是滿面清風(fēng)。風(fēng)光如昨,景物依舊。然而,昨天的一對情人,今天卻兩廂東與西,一個處在畫樓西畔,一個處在桂堂東畔,天涯咫尺,不能相會。這就是這兩句詩的意蘊,既有回憶的甜蜜,又有獨立悵望的苦惱。這兩句詩詩人只是描繪了星辰、風(fēng)、畫樓、桂堂四個物象,沒用一個動詞,也沒直接抒發(fā)自己的心情,然而卻非常含蓄地向讀者展現(xiàn)了,自己對昨日相會的留戀和對今日孤身獨處的惆悵。景象美麗而情韻深長。充分顯示了李商隱詩歌洗練、含蓄的特點。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span>這兩句是緊承上句而來,就目前處境抒寫自己的矛盾心理。鳳,指鳳凰。據(jù)說鳳凰身上羽毛美麗,所以稱彩鳳。犀,是犀牛。古人認(rèn)為犀牛是靈異的動物,所以稱為靈犀。一點通:犀牛角中心有一條白線上下貫穿流動,所以說“一點通”。這兩句是用比喻來表達自己與情人分離時的想法與心情。由于兩個情人一個在畫樓西畔,一個在桂堂東畔,兩相隔離,所以詩人感嘆自己沒有鳳凰那樣的翅膀,如果有鳳凰那樣的翅膀,就可以沖破阻攔,飛去與情人相會,重溫舊夢,比翼雙飛,可惜卻沒有?!吧頍o彩鳳雙飛翼”一句,寫與情人身形分離(即形分),不能相聚的苦惱。人不如鳥,比喻得非常得當(dāng)、貼切?!靶挠徐`犀一點通”句,是寫詩人與情人心靈相通(即神合)的欣喜之情。這句比喻的更是出人頭第,晶瑩而深刻。詩人認(rèn)為,雖然與情人分居兩處,不能相聚,但是,他們兩人心心相印,心靈相通,彼此對愛情都抱有忠誠而又堅定的信念,有了這個精神支柱,即使形體不能相聚,而精神相會,就可以自我慰藉了。這兩句詩中“有”和“無”二字,相反相成,互為映襯:越是身受阻隔,就愈能體會“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欣喜,越是心靈相通,就越加感到“身無彩風(fēng)雙飛翼”,身不能相接的苦惱。這兩句詩,詩人從自己愛情經(jīng)歷出發(fā),通過新穎獨到的比喻,寫出了處于分離領(lǐng)域中的男女雙方所普遍具有的心理矛盾,內(nèi)容豐實而情感真摯,寫得既形象又概括。所以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它和秦觀的【鵲橋仙】中的“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樣,成了流傳不絕的情詩名句。分離是痛苦的,盡管詩人自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但他始終無法排解郁積在心頭的相思之苦,無法忘卻與情人相會的歡樂,心靈的沖擊,所以他又情不自禁地沉入了對昨日相會情意的深思: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span>這兩句有人認(rèn)為是詩人想象情人此時此刻的行為,理由是如果把他們作為對昨天的回憶,又和首句的交代不和。筆者以為把它理解成詩人回憶昨夜與情人相聚在一起參加宴會的情景為好,躭心與首句不和沒必要。因為作者可以在宴會前與情人相會,也可以在宴會之后與情人相會,這是不成問題的問題。既然身不能相接而心能通,詩人就只能靠想象來排繾相思之情了。送鉤,也叫“藏鉤”是古代一種游戲。把鉤子藏在手中,認(rèn)人猜,猜中了,藏鉤的人就喝酒,猜不中,則猜的人要罰酒。隔座送鉤,是說詩人藏著鉤子讓別人猜,而猜的人不是與他緊挨著坐的,所以叫隔座?!按壕婆比郑钦f詩人被猜中輸了酒,一則因為酒本身燙得暖和,二則因為心里高興,所以即便輸了酒,喝了也覺得痛快。一個“暖”字,即傳達了詩人的心情。射覆,也是古代一種游戲。射是猜,覆是用頭巾、手帕之類的物件蓋住某樣?xùn)|西,讓人猜。分曹,分隊,分成幫股,分曹射覆,是說參加宴會的人分成幾個隊互相射覆,以賭勝負(fù)。這兩句說,詩人遙望著燈火輝煌的畫樓(或桂堂),他的情人所在的宴會地點,默默地想象著:這時分,酒宴該進入高潮了,賓主舉杯頻頻,席間笑語生春,時而隔座送鉤,時而分隊射覆,那猜中的歡笑聲,不中時的哄笑聲,伴著融融春酒,焰焰燭光令人臉燒心熱,目光神搖!這是極力渲染昨天宴會上燈紅酒暖、笑語喧嘩的熱鬧情景,以顯示詩人昨日與情人相見時的愉快,同時也在暗中對照出作者今日一人孑然獨立,形影相吊,品受相思之苦的苦悶與惆悵。
“嗟余聽鼓應(yīng)官去,走馬蘭臺類轉(zhuǎn)蓬?!?/span>正當(dāng)詩人興高采烈的時候,忽然報更的鼓聲響了,詩人不得不離開宴會,騎馬到蘭臺去應(yīng)卯報到了。嗟:嗟嘆,嘆息。余:我。鼓:報更的鼓聲。應(yīng)官,應(yīng)卯報道,古代制度,官員于卯時到任職的場所等候點名叫應(yīng)卵。走馬:跑馬,“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瓣P(guān)云長千里走單騎”,是說關(guān)云長單槍匹馬跑了一千多里地。蘭臺:指秘書省。李商隱寫此詩時,是秘書省的校書官。走馬蘭臺:即騎著馬到秘書省去校書。類:象。轉(zhuǎn)蓬:隨風(fēng)飄轉(zhuǎn)的蓬草。這兩句詩是說,正當(dāng)我興高釆烈喝酒的時候,可嘆忽聽到報更的鼓聲響了,可嘆我這小官吏不得不前往應(yīng)卯報到,騎著馬到蘭臺省去上班,想想自己真像一顆隨風(fēng)擺動的蓬草。這兩句詩,作者由愛情上受環(huán)境阻隔,不如人意進而聯(lián)想到自己仕宦失意,屈居人下,而自己為了這渺茫的前途又不得不違心去應(yīng)付,于是一股困頓無聊之情油然而生,發(fā)出了“類轉(zhuǎn)蓬”的悲嘆,從而使這首詩染上了一定的政治悲劇色彩。
簡言之,這是一首愛情詩,主要表達了詩人對情人難以遏制之情??v觀全詩,詩中既有對甜蜜時的回憶,也表現(xiàn)出分離時的愁悶、惆悵。既有心心相印的自慰自許,又有因形體分離的哀怨、感傷。從昨夜的回憶,到今晚的感慨,從替對方想象,到為自己悲嘆,昨天與今日,想象和現(xiàn)實,歡樂與悲哀在詩中交替出現(xiàn),加之實境虛寫,虛境實寫,一個意象跳到另一個意象,似乎毫無聯(lián)系,實則有跡可循。這“跡”就是詩人的思想軌跡、內(nèi)心活動。就這一點而論,李商隱是古今中外“意識流”的祖師爺,當(dāng)之無愧。
該詩最后,雖然詩人身世之痛使這首詩具有了一定的社會意義,但如果說這首詩有很深的寄托是不符合實際的,是強行解說。至于詩人到底偷看的是誰的問題,說法不一:有人說,偷看的是王茂元之女、自己的妻子。既然是夫妻了,為什么還要偷情呢?這種說法不攻自破。趙臣璦認(rèn)為“此義山在茂元家,竊窺其閨人而為之?!瘪T浩也認(rèn)為“因窺見后房姬妾而作。”這后兩種說法有些道理。不論他偷看的是誰,是情人,是戀人,是好看的美女子,反正都是詩人所喜歡之人,而且是兩廂情愿的。這對理解該詩無所大礙,可以忽略不計。
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點:
一、抒情含蓄委婉。詩之開頭,詩人的情感活動是十分強烈的,他既有留戀昨日歡會的歡樂,又有感傷今天離別的痛苦。然而這一切他都沒有直接明說,而是以“昨日星辰昨日風(fēng),畫樓西畔桂堂東”十四個字,創(chuàng)造出一個溫馨、清美又略帶幾分凄迷的境界,將自己的情感隱含其中,讓讀者自己去猜測、去體會。又如“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也是如此。作者只是著力描繪宴會上的熱鬧景象,而自己參加宴會時的歡樂之情,與自己今天獨處的憂傷,也盡在不言中。
這首詩的情感活動,起伏多變,也比較突出。詩開頭,作者回憶昨天與情人的歡會,心情當(dāng)是歡樂的,然而第二句轉(zhuǎn)入今日別離時心情則是憂傷的。第三句緊承第二句,寫“身無彩鳳雙飛翼”的苦惱,第四句卻突然一轉(zhuǎn),表示了與情人心靈相通的兩情久藏的欣喜未已。第五六句,又—轉(zhuǎn),從今天轉(zhuǎn)到昨天,用昨天的歡樂暗示今天的憂傷。第七八句是明承暗轉(zhuǎn),由相思之苦聯(lián)系憂傷之痛。整首詩情感活動曲折多變,起伏不定。歡會和離別,幸福與凄涼矛盾心情貫穿始終。
二、比喻貼切生動。本詩的頷聯(lián)以生動比喻表達詩人對愛情所抱的熱烈態(tài)度和堅定信念?!吧頍o彩鳳雙飛翼”,說自己和戀人身受阻隔,不能像彩鳳那樣自由自在地比翼齊飛;“心有靈犀一點通”,則言阻隔無妨,雙方精神相通,心心相印,有如犀牛角的白紋,上下相連。這樣,越是寫身受阻隔之難堪,則越顯心靈相通之可潰;而越是寫心靈相通之喜悅,則越顯身受阻隔之痛苦。新奇的比喻把詩人對愛情的執(zhí)著與不能跟戀人相聚的苦悶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三、對仗精巧工穩(wěn)。這是一首律詩,中間兩聯(lián)要進行對仗的。該詩除尾聯(lián)外,都用了對仗,而且對的既精巧又園滑。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心”對“身”(名詞對名詞),“有”對“無”(動詞對動詞),“靈犀”對“彩鳳”(走獸對飛禽),“一點通”對“雙飛翼”(聯(lián)組相對),構(gòu)撰極妙,對仗極工,堪稱天衣無縫。首聯(lián)不僅兩句相對成文,“昨夜星辰昨夜風(fēng)”與“畫樓西畔桂堂東”相對,而且各句本身也相對仗。
這些對仗的運用,使詩的形式對仗和諧,而且還在互相對仗比照中,突出了詩人情感的變化。
下面,講釋《錦瑟》。人們喜歡這首詩,但該詩又最不易講解。自宋元以來,揣測紛紛,莫衷一是。《錦瑟》這首詩,看上去有題目,其實這題目只是摘取首句的頭兩個字,并不概括詩歌的主旨,它是借瑟以隱題,因而這首詩,也應(yīng)屬“無題詩”。那么這首無題詩是寫什么呢,有沒有寄托?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蹈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己惘然?!?/span>
這首詩,一般都認(rèn)為是李商隱晚年寫的。是他晚年回顧自己一生遭遇時對自己年華虛度(“思年華”)、抱負(fù)成空所發(fā)的深沉喟嘆。詩寫的含蓄、朦朧,但可以看出該詩是有明顯寄托的。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span>瑟,是古代的一種弦樂器,與琴類似,所以往往琴瑟并稱。瑟的體制,有人說是五十弦,有人說是二十五根弦。錦:是麗字,意謂這張瑟制作精巧,裝飾華美。無端:沒來由,無緣無故。第一句的意思是說:不知怎么搞的,誰把錦瑟制成了五十根弦。這一句作者以錦瑟起興(就眼前之物),又以錦瑟自比(引出年華虛度的傷痛)?!吧狈峭话悖娙艘膊皇欠卜蛩鬃?,是個有理想有才華之人。錦瑟無端五十弦”,虛寫是假,而我這個有理想有抱負(fù)的人,無緣無故快要五十歲了。我們知道李商隱只活了46歲。該詩寫在他的晚年,這時詩人將近50歲,所以這五十弦是個約數(shù)。請注意,“無端”二字在這里是關(guān)鍵詞,這表現(xiàn)出了詩人的憤懣之情。人生老病死是有規(guī)律的,而作者說“無端”,言下之意是說自己不明不白的就活了五十歲,其實是對自己華年虛度,一事無成的一種憤懣,是不被朝廷信任、重用的怨恨。由于年華虛度,—事無成,所以詩人每每觸物動輒就感傷,所以他要極力追憶往事,搜尋自己的足跡?!耙幌乙恢既A年” ,“一弦一柱”猶言一音—節(jié),瑟具五十弦,音節(jié)最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節(jié),常令聽者難以為懷,詩人是說聆錦瑟之繁弦,思華年之往事;音繁而緒亂,悵惘以難言。所謂“五十弦”是為“制造氣氛”,以見往事之千重,情腸之九曲。詩人要一步一步追憶過去走過的路,尋找自己人生的足跡,“華年”,盛景,即豐華正茂的年代,美麗的青春,這是關(guān)鍵詩眼。然而過去怎么樣呢?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span>莊生:指先秦時的哲學(xué)家莊子。曉夢迷蝴蝶,是化用了莊子《齊物論》中的一段話:“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蝶也……俄而覺,則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意思是說莊子以前曾做過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蝴蝶,但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過去那個莊周。結(jié)果,他連到底是自己變成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自己的問題也搞不清了。莊子說那番話的原意,是要說明世事虛幻,物我難分。李商隱這里可能借來比喻往事渺茫,如同夢幻。望帝,是傳說中的蜀國君主,名叫杜宇,因傷春而死。據(jù)說死后魂魄不散,化為杜鵑鳥,每當(dāng)春暮花兒凋零之際悲鳴不已。春心:傷春之心。托:托付;托杜鵑:借杜鵑鳥的嘴表達傷春之心。李商隱用這個典故也許是用來比喻自己心中的憂憤,有話不好明說,傷痛青春流逝而又無可奈何,只能像望帝托口杜鵑哀鳴寄恨那樣,將此悲此愁托付于詩了。第三、四兩句詩化用了兩個典故。意思是講,自己追尋過去的蹤影,然而過去怎么樣呢?近五十年的人生就和做了一場短暫而又迷幻的蝴蝶夢,理想成了泡影,抱負(fù)成為虛幻。自己為此憂慮,為此激憤,為此傷心,然而卻又不敢在人前明顯表露。只能“佳人錦瑟怨華年”了。杜鵑啼春與錦瑟是什么關(guān)系?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詩人無限的悲感,難言的怨憤,如聞杜鵑之凄音,送春歸去。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span>滄海月明珠有淚,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當(dāng)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yǎng)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這是美好的民間傳說?!洞蟠鞫Y記》中有個說法,可以幫助理解這句話的意旨,《大戴禮記》里面說,“蚌蛤貴珠,與月盛虛?!币馑际侵v河海中蚌蛤里的珍珠長的圓不圓,與它長成時月亮的圓缺盈虧有關(guān)。如果是珍珠在蚌蛤里長成時月亮是圓滿的,那珍珠也就長得圓潤豐滿;如果珍珠在長成時,月亮是殘缺的,那珍珠就長得不圓。李商隱這里可能是用月亮比喻朝廷,以月亮明亮來比喻朝政清明,又自比珍珠,照理朝政清明,有才能的人應(yīng)該得到信任,重用,但作者卻被埋沒了。暗喻自己雖身處圣明之世而冷落不遇的遺恨。所以他說:“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地名,在今陜西省藍田縣,是著名的產(chǎn)玉之地。煙:這兒指玉的光輝。據(jù)說,玉埋在某處,當(dāng)陽光照耀之時,便有光輝裊裊上升,有如煙影。這句是化用唐代詩人戴叔倫的一段話,也是用來比喻的,可能是作者用來比喻對人生的美好愿望與追求十分渺茫,可望而不可即,可以向往而難以實現(xiàn)。第五、六兩句也都是用比喻的手法,重在表現(xiàn)自己懷才不遇,抱負(fù)成虛的無窮遺恨。這兩句是陰陽冷暖,美玉明珠,境界雖殊,而悵恨則一。詩人對這一高潔的感情,是愛慕、執(zhí)著的,然而又是不敢褻瀆、哀思嘆惋的。海月、淚珠與錦瑟是否有關(guān)聯(lián)?先看“月、珠、淚”三境合一: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淚以珠喻,自苦為然,鮫人泣淚,顆顆成珠;遺棄海中的明珠,在月光照耀下晶圓發(fā)亮,有如鮫人的眼淚,亦是海中的奇情異景。皎月落于滄海之間,明珠浴于眼波之界。真是內(nèi)涵豐富,聯(lián)想奇麗,妙境也?!岸逑覐椩乱梗粍偾逶箙s飛來”(錢起),瑟宜月夜,清怨尤深。
最后兩句,作者直抒胸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span>此情:這種情懷。可:豈、難道。只是:就是,即是。惘然:失意貌。兩句是說:這種懷才不遇、抱負(fù)成虛的遺憾難道是到今日年齡者大、回憶往事的時候才有的嗎?不,早在當(dāng)時,早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jīng)深深感受到了,如今回首往事,更是不勝惆悵罷了!詩人對高曠皓凈十分愛賞,對凄寒孤寂又十分感傷,這是一種復(fù)雜的、難言的悵惘之懷。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的嗎?其實在當(dāng)時早已令人不勝悵惘了。話是說“豈待回憶”,意思正在:那么今朝追憶,其為悵恨,又當(dāng)如何!幾層曲折,全在說明那種悵惘的苦痛心情。
該詩寫作藝術(shù)上,一個突出特點是作者對比喻手法的創(chuàng)作性運用。我們知道,不論是明喻、暗喻,喻體與本體之間,關(guān)系一般都比較明確,然而李商隱這首詩所用的比喻卻不同,該詩中間兩聯(lián)(四句)為了華年虛度,理想破滅,連用了四個典故、四個比喻,并且是典故、象征、比喻三法兼用并舉,融為一體,從不同角度抒寫了自己的憂怨與感傷。但詩人用作喻體的四個形象:“莊生夢為蝴蝶”、“望帝化作杜鵑”、“滄海珠落淚”、“藍田玉生煙”,究竟比喻什么?為什么感傷?我們講析時用了“可能”是比喻什么,“也許”是比喻什么。這里只能依據(jù)作者所暗示的東西,去感知他內(nèi)心的活動,而不能確切地了解詩人情感活動的實際內(nèi)容。因而使整首詩顯得含蓄、蘊藉,同時也有點朦朧。作者對比喻這一手法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使整首詩顯示出一種迷惘的濃烈情趣,猶如霧里看山,隱約朦朧,逗引人們深入其中,領(lǐng)略其境。同時也應(yīng)指出,由于詩人寓意過于朦朧,也使這首詩寓意數(shù)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前人對該詩之主題解說紛紜,莫衷一是。這其實也是因為該詩這一手法過于含蓄之故。
有人認(rèn)為這是一首愛情詩。劉攽《中山詩話》說:“李商隱有錦瑟詩,人莫曉其意,或謂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卞\瑟是令狐楚婢女的名字,該詩是寫給錦瑟婢女的,是寫李商隱與這一婢女情事的。
也有人說這是一首悼亡詩,沈厚墝《李義山詩采集輯評》說:“意亡者喜彈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興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斷而為五十弦矣,故曰‘無端也’,取斷弦之意也?!幌乙恢印既A年’,二十五歲而歿也?!笔窃娙说磕钭约旱钠拮油跏系?。說錦瑟是比喻王氏大家閨秀,不是一般的荊釵布裙,妻子中道先死,猶如莊子夢中蝴蝶,望帝死后的杜鵑,都成了畫中之物,不能再與詩人朝夕相伴了?!爸橛袦I”是詩人哭泣,“玉生煙”是詩人埋藏妻子等。
還有人認(rèn)為這是描繪音樂的詠物詩,抒寫因聽錦瑟彈奏的樂曲所觸發(fā)的復(fù)雜感情。中間四句是用比喻描繪彈瑟時發(fā)出的“適、怨、清、和”之聲調(diào)?!扒f生”句為“適”,“望帝”句為“怨”,“滄?!本錇椤扒濉保八{田”句為“和”,一篇之中,曲盡其意。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其實雖然由于作者表現(xiàn)手法的特殊,使該詩的詩意顯得隱約朦朧,但還是沒有晦澀到不可理解的程度。因為詩人在頭兩句早已明確表示、指出,他這首詩的主題是“思華年”。“一弦一柱思華年”是要回憶一生一世的道路、人生歷程,對自己一生遭遇坎坷而發(fā)抒的深沉感慨。只是由于表現(xiàn)手法比較特殊,過于含蓄,對中間四句一直很難解析的非常清楚,因而對該詩也就產(chǎn)生這多種分歧。據(jù)此現(xiàn)象可否認(rèn)識以下兩個問題:
—、李商隱的一些無題詩確實是有所寄托的。但由于詩人的表現(xiàn)手法比較特殊,抒情過于含蓄,因而使這些詩顯得意境朦朧,不易理解。
二、形象大于思想問題。作家或者詩人寫一篇作品或一首詩,確實是在一定的具體生活感受的基礎(chǔ)上寫出來的。但是,—旦當(dāng)他們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化于自己筆下的形象時,這些形象給人以啟示、聯(lián)想,就大大超過了作者原來的思想,而具有更廣、更深、更普遍、更為豐富的意義。不同的讀者完全可以根據(jù)這些不同形象的啟示,聯(lián)系自己的人生道路、生活經(jīng)驗與藝術(shù)修養(yǎng),去聯(lián)想,去發(fā)揮,去補充,去創(chuàng)造,去欣賞,而大可不必拘泥于某個一人—事。
本詩在寫作藝術(shù)上除創(chuàng)造性運用比喻外,對仗工穩(wěn)、精巧,語言華美、富麗,也都是這首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