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E-Learning 、人本主義、信息素養(yǎng) 、創(chuàng)新
誰也不能否認,互聯網正在快速地改變我們的工作、生活、娛樂和學習,互聯網正以它無限的容量、廣闊的覆蓋面、交互和定制化特色,迅速改變著傳統。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步入一個E-化的世界——E-mail、E-cash、E-marking、E-business、E-management、E-library ……
還有我們關注的E-Learning!
所謂E-Learning,簡單地說,就是在線學習或網絡化學習,即在教育領域建立互聯網平臺,學生通過PC上網,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當然,這種學習方式離不開由多媒體網絡學習資源、網上學習社區(qū)及網絡技術平臺構成的全新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在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中,匯集了大量數據、檔案資料、程序、教學軟件、興趣討論組、新聞組等學習資源,形成了一個高度綜合集成的資源庫。而且這些學習資源對所有人都是開放的。一方面,這些資源可以為成千上萬的學習者同時使用,沒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成員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將自己的資源加入到網絡資源庫中,供大家共享。
據統計,在美國,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的人數正以每年300%以上的速度增長。1999年,已經有超過7000萬的美國人通過E-Learning方式獲得知識和工作技能、技巧,超過60%的企業(yè)通過E-Learning方式進行員工的培訓和繼續(xù)教育。E-Learning的蓬勃發(fā)展使人們有理由相信,E-Learning的推行正在引發(fā)教育領域的新革命。
媒體技術的功利主義是E-Learning的外顯特征
誰也不能否認,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其中就包括對教育的澤被。教育的每一次突破性的進展,都與科學技術的革命性進步息息相關,并因此為標志。
在人類歷史上,一共發(fā)生了五次教育革命。約公元前350萬年前左右,口語技術的出現引發(fā)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教育革命,雖然口語傳播的技術含量低,信息量少,傳播范圍小,但是它交互性強,使用方便,具有人性化。約公元前3500年文字技術的出現引發(fā)了第二次教育革命,文字交流是傳播媒體首先作用于視覺,但它傳播的信息量和傳播的范圍還是有限的。約7世紀印刷術的發(fā)明使得信息可以大量的復制并傳播到較遠的范圍,為班級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20世紀初,第四次教育技術革命發(fā)生了,電視技術的出現是教育技術發(fā)展邁出的重大一步,它同時以聲音、圖像的直觀形象呈現給學習者,并突破傳播距離的“瓶頸”。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的出現為教育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質的飛躍,不僅不僅教育信息全球傳播,而且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全球資源共享。我們謂之為第五次教育革命。
從PC 計算機到網絡的發(fā)展,尤其是國際互聯網(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是為教育技術的發(fā)展寫下了迄今為止最為輝煌的一頁,它不僅使計算機的功能發(fā)生了驚人的巨大變化,更主要的是將信息時代的社會細胞(多媒體計算機和掌握多媒體技術的人共同構成信息時代的社會細胞)聯為一體,由此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網絡文化。所謂聯網,絕不僅僅是計算機的聯網,而是人類智慧的連網!以往我們常說,計算機是思維的工具,是人腦的延伸,,而國際互聯網卻通過全球計算機的互聯,將古今中外全人類的智慧匯聚到覆蓋全球的巨型復雜網絡系統之中,這才真正稱得上是人腦的延伸,不僅延伸了個體的大腦和思維活動,而且創(chuàng)造了一個外化的、每時每刻都在急劇發(fā)展的全人類的大腦! 微軟公司總裁 比爾·蓋茨童年的夢想是: “ 在每張書桌上、在每個人的家里都有一臺電腦 ”。現在,他又在策劃著另一個時代: “ 世界各地的人在自己家中就能學習最好的課程、學習任何科目、由世界上最好的老師講授 ”。這個理想隨著E-Learning的廣泛開展,正一步一步變成現實。
人格化的人本主義是E-Learning的內在特性
正如一個人換了一件衣服,決不等于換了個人一樣,雖然在表面上E-Learning表現為技術理性的功利主義,但在本質上體現人格化的人本主義才是E-Learning的真正特性。
人本主義是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心理學學派,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在人本主義看來,自我實現是促使人生長和發(fā)展的最大驅動力,甚至是推動社會發(fā)展前進的動力,而E-Learning關注的就是人的自我實現。,因此,自我實現應該成為E-Learning的確定目標。
E-Learning充分實現了個性化學習。在互聯網上,沒有統一的教材,沒有統一的進度。每一位學習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在自己方便的時間從互聯網上自由地選擇適合的學習資源,按照適合于自己的方式和速度進行學習。
E-Learning改變了學生的認知過程。文本、圖形、圖象、音頻、視頻等媒體手段的合理應用,使學習內容有形有聲有色,具有教強的直觀性,能夠引導學生直接認識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本質屬性。
E-Learning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人本主義認為,教學是一種人與人的情意交流活動,教師應該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轉移到學生身上,促進學生自覺地積極學習。E-Learning為教師的移情提供了先進的媒體手段,它可以把遠方的物體在學生面前呈現,可以把復雜的東西變得簡單,把抽象的東西變得具體,還可以改變學生的時空觀。,同時,便捷的媒體手段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
E-Learning不僅使自主學習成為現實,而且使自主學習成為時尚。學習者在時間上和內容上有了充分的選擇余地,自主學習成為必然。西方有句名言叫“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9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老師是轉述真理,好的老師是教學生發(fā)現真理。”
E-Learning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及選擇學習材料和學習方式的機會。學習者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和決定所學內容和學習方式。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結合自己的特點和經驗,分析面臨的學習任務和學習情境中的相關因素,根據自身的條件,提出個人的實現目標和需求,然后根據自己確定的目標,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習方法,建立解決問題的方案。在實施過程中,可以隨時隨地根據學習結果,評價自己達到的水平,找到自己的差距,加強薄弱環(huán)節(jié),鞏固已知內容,真正地發(fā)展和完善自我。
教學中心從教到學的轉變是E-Learning的客觀要求
網絡時代的E-Learning教學最集中體現在學與教的四要素的轉變上:教師角色將由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橐饬x建構的幫助者,即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指導學生自己去學習知識,獲得技能,他們的全部責任就是幫助學生理解經常變化的環(huán)境和自己,最大限度的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學生地位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yōu)橹R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即學生自己能夠主動地學習,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教師,可以自由的選擇學習內容;課本內容由教師傳授知識的內容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即學生以課本為綱自主地學習,課本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容,同時,浩若煙海的學習資源極大的開闊學生的視野,彌補個人方面的局限性。
媒體作用由教師傳授知識的演示工具轉變?yōu)閯?chuàng)設情景、協作學習、會話交流的認知工具,多媒體傳播手段的交錯應用,不僅拓展了學習的時空觀,而且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步發(fā)展;而教學過程也不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知識的過程。
終身教育是E-Learning潛在的應有之義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在進入社會之后可能已經面臨淘汰的命運。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學校后需要不斷地在工作和生活中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個人從出生至臨終的全部歷程都必須是學習的歷程。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學會學習的能力??梢哉f,在未來,學習和生活將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學習就是生活。
E-Learning使教育社會化,使學習生活化。互聯網為教育走出校園、邁向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未來若干年內,教育將從學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區(qū)、走向鄉(xiāng)村,走向任何信息技術普及的地方。
這種終身學習的現象打破了以學校為依托的傳統學習觀念,使人們對學習的目標、內容和方法等的認識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學習的目標不是簡單地獲取文憑和職業(yè),而是幫助個人適應快速變遷的社會;學習的內容不能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必須是個人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全部知識和技能,尤其強調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學習方法不是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和對技能的機械模仿,而是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重要的是,學習的主體從青少年,擴展到學齡前兒童、成人和老年,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連續(xù)體?! ?/p>
從終身學習觀念的形成到E-Learning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種種跡象表明,學習模式正在經歷第三次革命,這次革命的主要特征是終身學習和學習的生活化。人類已經進入一個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學習化社會。
交互式協作學習是E-Learning的實現手段
交互式協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小組協作活動中的個體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fā)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其他成員分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組或全班同學共享。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為了達到小組學習的目標,個體之間可以對話、商討、爭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充分論證,以期獲得達到小組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
E-Learning充分體現了交互式合作學習的優(yōu)越之處。在互聯網上,學習者不僅可以從網上下載教師的講義、作業(yè)和其它有關的參考資料,而且可以向遠在千萬里之外的教師提問,與網上的其他同學討論和評價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從而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個體之間的溝通能力以及對學生個體之間差異的包容能力。此外,這種交互式合作學習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形成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性思維、對待學習內容和學校的樂觀態(tài)度、小組個體之間及其與社會成員的交流溝通能力、自尊心與個體間相互尊重關系的處理等都有明顯的積極作用,并且充分地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創(chuàng)造出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信息素養(yǎng)是E-Learning的重要內容
面對網絡時代的到來,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正在引起世界各國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并逐漸加入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目標與評價體系之中,成為評價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信息素養(yǎng)的獲得日益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關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
信息素養(yǎng)概念是從圖書檢索技能演變而來的。美國將圖書檢索技能和計算機技能集合成為一種綜合的能力、素質,即信息素養(yǎng)。自從信息素養(yǎng)的概念在美國的教育界被普遍認可以來,其定義就不斷地擴展和演變。1992年Doyle在《信息素養(yǎng)全美論壇的終結報告》中給信息素養(yǎng)下的定義是:一個具有信息素養(yǎng)的人,他能夠認識到精確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決策的基礎,確定對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問題,確定潛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檢索方案,從包括基于計算機的和其他的信息源獲取信息,評價信息,組織信息用于實際的應用,將新信息與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使用信息。
信息素養(yǎng)作為一種高級的認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起,構成了學生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和學會如何學習的基礎。信息素養(yǎng)不僅僅是諸如信息的獲取、檢索、表達、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獨立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將已獲得的信息用于信息問題解決、進行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綜合的信息能力;不僅是一定階段的目標,而且是每個社會成員終生追求的目標,是信息時代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適應多媒體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創(chuàng)造的數字化生存新環(huán)境,成為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生存能力,成為每個社會成員能否進入信息時代的"通行證"。
在E-Learning中,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使他們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網絡課程的開展,不僅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還能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是E-Learning的終極目的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政府、企業(yè)界和社會各行各業(yè)都已達成共識:創(chuàng)新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的基本驅動力,當今的各種競爭是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創(chuàng)新能力之間的競爭。因此創(chuàng)新的浪潮在世界范圍內風起云涌,創(chuàng)新成為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yè)的活力和競爭能力最重要的評價標準。
創(chuàng)新,并不僅僅是字面意義上的“創(chuàng)造新的東西”,而是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在我們的雙腳已跨進21世紀的今天,知識經濟賦予了創(chuàng)新以更新、更深刻的含義,從技術創(chuàng)新的角度講,創(chuàng)新是一個由:新構思產生→創(chuàng)意(方案設計)→形成初步成果→創(chuàng)造出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全過程。而創(chuàng)造、發(fā)明只是創(chuàng)新過程中的一部分。為了更好地理解創(chuàng)新,我們引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厄特拜克(J.M.Utterback)所設計的企業(yè)內創(chuàng)新過程模型。這一模型由三個階段組成(1)構思產生;(2)難題解決;(3)創(chuàng)新實現??赡苓€有隨之而來的創(chuàng)新擴散。從教育創(chuàng)新角度看,創(chuàng)新是引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內容,運用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積極探索、大膽實踐,造就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全過程。
通過在線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主要包括五個基本特征:積極的求異性、敏銳的觀察力、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獨特的知識結構以及活躍的靈感與直覺。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包括實驗動手操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創(chuàng)新成果開發(fā)與轉化的能力,捕捉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等。
通過在線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人格,具體講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自信心、責任心、進取心、競爭意識、冒險精神、敢于否定與懷疑的意識、承受力、決斷力和群體意識與團隊合作精神等,并幫助學生樹立人生遠大奮斗目標和階段奮斗目標。
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在于教育,美國、日本等經濟發(fā)達國家都把教育視為立國之本。未來創(chuàng)新能力之間的競爭就是今天教育的競爭。我們在開展在線教學的過程中,要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的人才作為最終目的,為國家和中華民族培養(yǎng)更多更優(yōu)秀的創(chuàng)新人才,使我國在21世紀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彭紹東《人類教育革命的概念、劃分標準與基本規(guī)律(下)——論人類教育革命與教育技術》,電化教育研究,1999,1
熊 梅 《試論21世紀基礎學校環(huán)境改善的新觀點——從教的學習向學的學習觀念的轉變,教育發(fā)展研究》,2001,1
宏 明 《英國終身學習的變革-——“產業(yè)大學”的理念和實踐》,比較教育研究,2001,4
趙劍華,李克東,《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基于協作學習的教學設計》,電化教育研究,2000,4
周志風,李華倫,《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素質》,電化教育研究,2000,3
何可抗,李克東,謝幼如,王本中,《“主導—主體”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電化教育研究,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