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是中國航海史上的壯舉,然而遺憾的是,鄭和下西洋的資料卻神秘消失,關于鄭和下西洋的海圖,到達了非洲哪些地點,沿途風土人情等諸多官方記載,也全部消失在歷史煙云中,讓后人想起,扼腕嘆息!
詳細記載了七下西洋全過程的官方資料,究竟是誰燒毀的?在起初,最被譴責的是明朝劉大夏。然而,明史專家、南京大學潘群教授研究發(fā)現(xiàn),乾隆可能才是燒毀鄭和下西洋的罪魁禍首。
值得一提的是,鄭和下西洋雖然是史無前例的壯舉,但在清朝并不受重視,直到清朝末年,梁啟超才開啟了“鄭和研究”,從此將中國輝煌一頁展示在世界面前。
明朝劉大夏私自燒毀了資料?
明憲宗時期,皇帝想重新下西洋。但大臣劉大夏極力反對,據(jù)說是他隱匿了資料,也傳言稱他燒掉了資料。正因如此,導致皇帝沒能找到資料,后來下西洋就不了了之。
劉大夏曾說,“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shù)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寶而回,于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當諫也。舊案雖存,亦當之?!迸巳赫J為,“極有可能是劉大夏‘舊案雖存,亦當之’這句憤語,被訛傳為是劉大夏私自燒了資料?!?/p>
關于劉大夏燒毀資料,有三個重要疑點,其中第三個涉及到《明史稿》。
1,稱劉大夏燒毀資料的記錄,最早是萬歷年間的《客座贅語》,離劉大夏燒資料,已經(jīng)過去100多年。在此之前關于劉大夏此事的記錄,和《客座贅語》相差甚大,都沒有說劉大夏燒毀資料。
2,明朝法律比較嚴明,官吏遺失“事關軍機錢糧”的文書資料,是要受到嚴厲處罰的,如果私自燒毀,簡直就是找死。所以,很難想象劉大夏會做這種事情。因此,藏匿的可能性比較高。
《明史稿·鄭和傳》中,有下鄭和艦隊描述
如果劉大夏并沒有焚毀資料而只是藏匿,那么這些資料在以后的數(shù)百年中又到哪里去了呢?
南圖古籍部的《明史稿》抄本是最早成書的明史稿本,在這部稿本的《鄭和傳》中,有不少關于鄭和艦隊的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描述,都是已知明代資料中沒有出現(xiàn)的,后來《明史》成書后,這些內(nèi)容也被刪除。
因此,由此可以推斷,在清朝修《明史》的時期,鄭和下西洋的資料還存在,至少還有很大部分存在。這也就是劉大夏燒毀鄭和下西洋說法的第三個疑點。
有專家猜測,鄭和下西洋的資料,很可能一直保存在明朝宮廷之內(nèi),只是被隱藏了而已,清朝后來將之整理了出來。
乾隆才是燒毀資料的罪魁禍首?
既然清朝很可能整理了鄭和下西洋的資料,那么為何不保存呢?這就和清朝私心有關。據(jù)悉,乾隆編修《四庫全書》時,銷毀不少于1000萬份明代檔案,后來僅存3620余件,幾乎都是天啟、崇禎時期的檔案,明初和中期都沒了。
為何只保留天啟、崇禎時期的檔案呢?重點原因有二:1,此時后金崛起,過程非常光鮮,所以留存這時資料;2,此時明朝末年,社會比較敗壞,正好說明明朝腐朽不堪,證明清朝奪得政權的合理性。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天啟、崇禎時期的檔案,后人也不敢保證是真實的,因為這些檔案也可能被篡改過。
著名學者韋慶遠先生解釋說:“明代檔案所以保存不多,一因明清之際的戰(zhàn)亂,二因清代乾隆時期修撰《明史》之后,按照當時慣例,對所依據(jù)的檔案史料往往棄置甚至燒毀掉?!?/p>
其實,戰(zhàn)亂毀壞的可能并不多,主要是乾隆時期修好《明史》后,直接毀掉之前檔案,讓后人無法考證,也讓《明史》成為唯一權威。好壞都是乾隆說了算!
(余秋雨一個王朝的背影,感慨清朝,但明朝這個背影,更悲壯吧)
后記
所以,迷信乾隆是明君的人,或許可以休也。被描述成殘暴形象的永樂朱棣,修《永樂大典》時,可沒有毀掉資料。自命文采風流,愛惜文化的乾隆,卻大規(guī)模毀掉文化。誰才是真正重視文化呢?
當然,乾隆這么做的好處非常多,最簡單的一條是:欲要滅其國,必先毀其史。當毀掉明朝歷史之后,后人只能看到《明史》上明朝皇帝都是昏聵之君,即便不相信,卻根本沒有考證的資料,那還有什么理由“反清復明”呢?
其實,即便焚書坑儒的秦始皇,也只是毀掉民間歷史思想等書籍,但還知道在咸陽保留備份,當然后來被項羽燒掉。但乾隆修完《明史》,就直接將資料燒掉,毫不留念,讓后來質(zhì)疑的人,連原始資料都找不到,根本無法質(zhì)疑。
正因為乾隆的這些舉動,所以后人研究明史才困難重重。由此,也導致了大家對明朝基本沒有好印象。最典型的印象是:幾乎都是昏君,政治黑暗,太監(jiān)橫行。
所以說,乾隆才是滅國高手,舉世無敵,讓中國現(xiàn)在網(wǎng)絡上明粉和清粉互相攻伐。如果資料未毀,一切真相大白,豈會有這些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