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4年,英國海軍根據(jù)艦上乘員數(shù)將帆艦分為四等:“皇家艦”(原先的“大艦”中最大者)、“大艦”、“中等艦”和“小艦”。查理一世在位時,曾征收重稅以建造皇家軍艦。當他1649年被送上斷頭臺后,帆艦等級改為數(shù)字系列:皇家艦改稱為一等艦,大艦改稱為二等艦,中等艦改稱為三等艦,小艦改稱為四等艦。后來類別再次修改,小艦被細分為四等艦、五等艦和六等艦3個等級。
復仇號
由于火炮威力增大,在1660年代,帆艦等級的主要依據(jù)由乘員人數(shù)改變?yōu)榛鹋陂T數(shù)。這個等級后來又不斷完善修訂,其趨勢是提升各等級的火炮數(shù)量標準。如1677年的一等艦的標準是90~100門炮,而到1794年就提升為100~120門炮;而1677年的六等艦標準是4~18門炮,而到1714年后,少于20門炮的就只能是等外艦了。
海上主權號
法國帆艦的分級開始于路易十四朝代,在1671年,主管海軍的科爾貝特審定了標準,法國的分級類似英國,但只分5個等級。后來也多次提升各等級的火炮數(shù)量標準。如1671年的五等艦的標準是28~34門炮,1684年就提升到30~36門。
帆艦的艦種——戰(zhàn)列艦
帆艦的等級決定了它們力的強弱。從一等艦到三等艦在海戰(zhàn)時能在艦隊排出的戰(zhàn)列線(The line of Battle)上占住陣位,被稱為“戰(zhàn)列艦”(Ship of the line,某《船舶數(shù)字博物館》譯為“在線軍艦”就有點雷人了)。這也是現(xiàn)代戰(zhàn)列艦(Battleship)的始祖。
74門炮三等艦模型
英國海軍比較喜歡便宜實用的三等艦,在1794年的英國戰(zhàn)列艦隊中,造價達10萬英鎊的一等艦只有5艘,常常是海軍高級將領的旗艦。二等艦也只有9艘,但三等艦卻有71艘。18世紀中葉法國人設計的有兩層炮甲板、74門炮的帆艦性能出色,后來被英國人大量抄襲仿造,成為主力艦隊的骨干。在1798年8月1~2日的尼羅河(阿布基爾角)海戰(zhàn)時,英國名將納爾遜的旗艦“前衛(wèi)”號就是一艘74門炮的三等艦。
前衛(wèi)號三等艦
四等艦雖也稱為戰(zhàn)列艦,但火力較弱,在艦隊的戰(zhàn)列線里作戰(zhàn)比較勉強,多用作英國海外巡航分艦隊的旗艦,在1794年只有8艘。